首页

umfoot网站

时间:2025-05-29 01:42:05 作者:埃及旅游局来沪“揽客” 冀在中国市场找到更多机会 浏览量:88594

  “一书付之梨枣,可化一为千百”,雕版印刷术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典籍,但因木质书版的特性,随着历史变迁,无数雕版湮灭在书厄浩劫之中,留存至今者凤毛麟角,可谓“吉光片羽”。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佛教典籍也随之在我国得到很大发展,翻译、缮写、刊刻的佛经大量出现。除单经外,还整理编辑了《大藏经》。《大藏经》又称“一切经”,即以自印度和西域传译的大小乘经、律、论为核心汇编而成的大型丛书,是佛教经典的总集。

  元代以来,历代中央政府都较为重视佛教,在政治上大力扶持,经济上给予优厚政策,使译经成了政府行为。这些优待确保了《大藏经》的翻译与传播。明清时期,《大藏经》多种版本的刻印和编目同样受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关注,使得《大藏经》的翻译与传播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发展。明代永乐、万历和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分别在南京和北京刊刻了永乐版、万历版、康熙版、乾隆版《大藏经》。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展中的《大藏经》展厅(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清代翻译《大藏经》对民族文化的贡献

  明朝嘉靖年间,蒙古土默特部落崛起,部落首领俺答汗南征北战,积累了雄厚的军事实力,基本统一了右翼蒙古(鞑靼),还将势力伸入青藏地区。俺答汗势力之大、兵锋之盛,就连蒙古宗主大汗达赉逊也被迫东迁辽东,以避其锋芒。然而,俺答汗出身黄金家族旁支,在法理上无法直接取代事实上的大汗,这成为彼时锐不可当的俺答汗的一件心头大事。

  明隆庆五年(1571年),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人阿兴喇嘛来到蒙古地区传教,他努力劝说俺答汗皈依藏传佛教,并让他与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会晤。明万历六年(1578年),俺答汗赴青海湖畔的仰华寺与索南嘉措会晤。会谈中,索南嘉措宣布俺答汗是忽必烈大汗的转世,并赐其法号“转千金法轮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俺答汗则尊索南嘉措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这次会晤具有深远意义,此后藏传佛教开始在蒙古地区广为传播,译经工作亦连绵不断。

  清代中央政府对各民族推行“同文之治”的文化政策,直接促进了《大藏经》等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也推动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康熙皇帝特别注重刊行蒙古文《甘珠尔》以“利于祭诵”,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下令刊刻蒙古文《甘珠尔》。到了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傅恒上书提出,要让僧人念经念得准,需要标明原音、辅音的韵脚和切音,最好能看着汉字就能念出梵音(“礼今教习僧人持念咒语止,须明晓阿礼嘎礼音韵反切,自能对汉字而得梵音”)。于是,为方便蒙古地区僧人念诵咒语,《御制满汉西番合璧大藏全咒》添译了蒙古文。蒙古文《大藏经》是蒙古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也是蒙古族已知最大部头的古籍。在译经过程中,蒙古文字也得到了充分锤炼与发展,提高了交流与表现能力。

▲《御制满汉蒙古西番合璧大藏全咒》,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刻满汉蒙藏文四体合璧本,经折装。正文半页8行,满、汉、蒙古、藏文各两行,每行字数不均。(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满文《大藏经》雕版的存世与传播为满族语言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满文翻译多以白话体对译,文义清晰,浅显易解,有助于了解汉文佛经的文义。

  《大藏经》雕版,佛教本土化的重要见证

  《大藏经》的版本是单页叠放在一起未经装订的长条书,经页为长方形,按其内容及页码放在一起,这种装帧形式称为“梵夹装”。梵夹装源于古印度,是用来装订梵文书写的贝叶经。元代胡三省所注《资治通鉴》云:“梵夹者,贝叶经也,以板夹之,谓之梵夹。”清内府使用的梵夹装,也多用于装潢民族文字的佛教经典。

  《大藏经》的印刷除使用黑墨,还兼用朱砂和藏蓝墨,其中贵重的多用金、银、玛瑙等各种宝石研成色汁进行印刷。印制好的经书上下夹以护经板,夹板大多使用檀香木等上等木材,皆为红漆描金,绘有图案,制作精细。经袱用深黄色的锦缎丝绸包裹,华贵大方。然后用细牛皮条或丝绦捆扎,作为珍品供奉。

▲永乐版藏文《大藏经》之红漆戗金八吉祥纹经文夹板(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四体《大藏经》雕版通过对汉、满、蒙古、藏文四种文字的刊刻,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及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日渐形成的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文明统一性的体现。

  《大藏经》作为佛教经典的集成,其雕版的制作与流传见证了佛教文化在中国各地传播与本土化进程,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体现。

  由于雕版印刷技术在清代的繁荣,使《大藏经》这一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数百年间得以大规模复制和保存,直至今日,人们仍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知识及智慧。

  故宫博物院收藏了 

  几种文字的《大藏经》雕版?

  故宫博物院雕版馆于2023年10月首次举办了清代宫廷雕版专题文物展,重点展出了32件(套)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其中最具亮点的便是位于展厅中央的汉、满、蒙古、藏文四体《大藏经》雕版。

  汉文《大藏经》,又称“乾隆大藏经”“龙藏经”“清藏”,是清代惟一官刻汉文《大藏经》。因每卷首页均有雕龙“万岁”牌,故名《龙藏》(一说是因经页边栏饰以龙纹,故名《龙藏》)。汉文《大藏经》始刻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三年(1738年)完成,因其雕版最初存放地在嵩祝寺,首印亦在嵩祝寺,故又被称为“嵩祝寺版”。《龙藏》于乾隆三年(1738年)首次刷印了100部,颁赐给全国的各大寺院。从乾隆四年(1739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期间将近200年的时间一共刷印了137部,加上各地请印的总数不超过150部。其雕版现存7万余块。

  乾隆皇帝因《大藏经》有汉、藏、蒙古文本,独缺满文本,便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下令设内府“清字经馆”,以汉文、藏文、蒙古文、梵文《大藏经》为底本,翻译刊刻满文《大藏经》。满文《大藏经》在清时是与《四库全书》并行的巨大文化工程。其特殊意义在于它是用满文与其他民族文字对译而成,对于满文的成熟作用巨大。这部满文《大藏经》,也是部头最大的满文书籍,全书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翻译完成。同年12月,清字经馆失火,损失惨重,部分经版被烧毁。烧毁部分又经重新补刻,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才全部刷印装潢完成。故宫博物院现藏满文《大藏经》76函,605种(33750页),雕版4万余块。它代表着清代雕版印刷及装潢的最高水平,是“康乾盛世”的产物。

  藏文《大藏经》在体系上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甘珠尔》包括经、律、论三藏和四续部,《丹珠尔》主要包括古印度和我国西藏佛学大师、学者、译师对《甘珠尔》的注疏和论著集成。藏文《大藏经》不仅包括佛教显密经典,还包含各个学科的重要典籍,对藏传佛教及藏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甘珠尔》和《丹珠尔》官版均由康熙皇帝命令刊刻,它们合称为北京版《大藏经》。故宫博物院现存藏文《大藏经》雕版40余块。

  蒙古文《大藏经》是藏文《大藏经》的蒙古文译刻本,又名《如来大藏经》或《番藏经》,亦由《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组成,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把手抄蒙古文《甘珠尔》与北京版藏文《甘珠尔》校勘整理后在京城木刻刊行。乾隆皇帝时期,组织蒙藏地区高僧,把雍正二年(1724年)北京木刻版藏文《丹珠尔》全部翻译成蒙古文并木刻刊行。

  2010年,故宫博物院准备整理重印满文《大藏经》,在将经版拉往工厂刷印过程中,发现满文经版中混杂着近2万块蒙古文《秘密经》《诸品经》雕版,均属于《甘珠尔》的一部分。之后故宫博物院对这两部分蒙古文经版进行了详细整理、分类。在故宫现存的19076块雕版中,绝大部分为纯经文刻版,佛像插画刻版仅存4块,尤其珍贵。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雕造《大藏经》文种最多的朝代,其文种之多、刻印之精美,世所罕见,更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起到了积极作用。清代汉、满、蒙古、藏文四体《大藏经》雕版作为承载着中华民族记忆与智慧的珍贵文物,不仅是中华文明在促进民族融合、展示工艺美术、传播文化知识等方面成就的具体体现,更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

  (作者简介:张子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许玲玉

  制作 | 郭欣欣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编辑:付子豪】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成都2024汤尤杯门票正式开售

据悉,为打击防范“异宠”经寄递、夹藏走私进境行为,昆明海关紧盯甲虫、蚂蚁等热门“异宠”组建专班小组,监测搜集查验成像、购物社交平台“异宠”售卖情况、市场供给结构等信息,建立高风险“异宠”模型数据库。

中国战机“硬控”外国来宾 “试驾”战机拍不停

据了解,此份备忘录为双方2018年10月首份备忘录的更新版。根据更新的备忘录,香港天文台会继续开发和运营世界气象组织的“世界天气信息服务”与“恶劣天气信息中心”(SWIC)两个全球天气资讯网站。此两个网站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多灾种预警系统框架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提高与极端天气、潜在高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等相关的权威警报和资讯的可用性,为落实联合国“全民预警倡议”作贡献。

当晚的开幕式上,举行了垫江县2024年一季度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暨西部智能阀门产业基地第四批重点项目签约,集中签约47个项目,协议总额126亿元,项目覆盖先进材料、食品药品及农产品加工、汽摩装备类等产业领域。

一个月内,超20名“内鬼”被查!

李昂:司美格鲁肽这类药物最初是以降糖药物进行设计研发并进入临床实践。它通过激活胰高糖素样多肽-1(GLP-1)受体,促进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而增加饱腹感、抑制下丘脑摄食中枢而抑制食欲等。在减重方面,通俗地讲,就是让你“不怎么感觉饿”。

憨态十足 秦岭大熊猫乐享秋日时光

毛宁:今天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同主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举行了“1+10”对话会,围绕“凝聚发展共识、促进全球共同繁荣”主题深入交流。多年来,中方领导人与主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定期举行对话会,为加强沟通交流、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关资讯
【我是Z世代】诗词达人以“诗”为镜:我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显示,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全面推开六年来,在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更好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国防和军事利益保护、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等领域持续加大办案力度,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89885件,99.1%的案件反映的问题,在检察机关推动下,诉讼前就得到整改。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比如,积极服务保障黄河国家战略实施,最高检、水利部联合启动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专项行动。其间,沿黄9省(区)检察机关聚焦未经许可取水、超许可水量取水等问题,办理案件670余件,推动解决了一批黄河流域节水控水突出问题。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围绕民生领域重点,聚焦食品药品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安全生产、特定群体权益保护等领域办理了一大批典型案例。更深层次促进国家治理,比如,聚焦跨区域、跨流域、跨部门治理难题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作用,促进相关领域综合治理。湖南省检察院办理的“锰三角”矿业污染治理案,涉及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安全生产风险、水土流失、农产品质量税费欠缴等多重公益损害问题。检察机关发挥行政公益诉讼督促协同作用同时,督促支持政府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为矿业污染综合治理提供了法治样本。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